China X项目介绍讲座纪要

 

黄嘉雯(哈佛大学)

2017年1月20日,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于文在哈佛开设讲座,为CBDB项目的同事系统地介绍了ChinaX项目有关情况。归纳起来,于文同学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ChinaX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ChinaX是edX项目的一部分。所谓edX项目,是指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立的非营利大型网络公开教育项目,旨在为全球提供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高校的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ChinaX项目是以edX为平台,并且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运作团队。ChinaX项目制作历经近一年半时间,于2013年10月上线,最终成果超出了50个课程单元。

ChinaX项目的基础是包弼德和柯伟林两位教授在哈佛大学主持的中国通史课。这门课程在哈佛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多年的教学中,教授们和研究生助教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中国历史从新石器时期到现当代的教学资料。包弼德教授之前已经建设和主持了地理分析中心(Center for Geographical Analysis)和 CBDB这样的大型数位项目,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管理数位项目的经验,也开发了不少有助于中国历史研究及教学的数位资源 。这些背景促使两位教授萌生了将这门课发展为大型网络免费公开课的想法,希望向全世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人们展示和介绍哈佛大学中国历史课的视角和阐释。

ChinaX上线之后 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少关注。据统计,该项目上线之后的2-3个月时间里,就有来自140多个国家45,000人进行注册。其中,来自美国和欧洲国家占据大多数,中国的注册人数因授课语言的影响,相对这两个地区而言较少。在波士顿我们曾经举办过 ChinaX的课友聚会。我们了解到注册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次和职业背景。两位教授希望将ChinaX建设成为哈佛大学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网上教学的主干。此外,在ChinaX第一轮上线之后,包括王德威等其他教授也都纷纷加入进来,利用ChinaX的平台来和学生互动。 借助于新成员的研究兴趣,ChinaX项目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展其内容。

 

二、ChinaX项目的课程基础和主要工作

 

为了动员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一起来加入ChinaX 的设计和制作,包教授开设了一门专门以此为主题的课程。选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们积极投入其中,特别是来自哈佛教育学院的研究生们,带来他们关于教学法和课堂科技的专业知识,他们中的不少成员成为日后ChinaX日常建设和管理的骨干 。

于文同学指出,虽然ChinaX项目的课程建设很富有挑战性,但因为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的合作,在课程集中制作的一年里,进展相当快,也积累了很多的设计和管理经验。 课程建设的步骤大体如下:

1. 成员们一起观看之前中国通史课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设想如何把一个小时的课堂内讲座制作成为一个具有清晰结构的网络课堂模块,并设计出有创意的录制背景和内容讨论形式。

2. 根据模块设计的意见,教授撰写授课脚本,设计网络论坛讨论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试看和提出修改意见,回馈给教授,教授和成员们一起再对模块结构和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待脚本最终确定后,进行视频录像。

3. 成员们共同研究、设计和制作模块里所需的课件。这些课件包括地图、动画、屏幕提示、影音资料,往往由研究生自己制作,以注解或补充教授的课程内容。

4. 除去改编和设计已有的课程内容之外,一部分团队成员还随着教授们亲赴中国进行和课程内容相关的田野调查和访谈,这些录像资料也都被制作成为了课程的一部分。

5. 在每一个模块基本制作好之后,中国研究专业的研究生们会根据课程内容和EdX可用的数位平台来编写小测验。

 

三、ChinaX课程对数位人文技术的使用

于文认为,数位平台和技术帮助ChinaX做到了很多独特的、传统课程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

1. 提升学生注意力。传统课堂上长时段的教学内容被切割和制作成短小的、形式上不拘一格的视频,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具体来讲, 一个课程模块(module)等同于传统课堂一次讲座课(1小时)的教学量。每个模块都被分解成为许多小的单元,最长的大约8-10分钟左右。

2. 增加教、学之间互动性。几乎每一个视频之后都跟随着小测验(assessment)环节,一方面方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科课程上线,技术开发人员也在改进edex平台,推出更加适合人文类课程的测评模式、加大学生们表达思考的空间。比如:除去比较基础的多项选择题,课程也尝试使用文本和图片注释功能。我们也在每一个module完成后,通过论坛功能给学生布置讨论题,发起讨论。我们还设置了office hours环节,由教授和研究生助教一起点评一些有代表性的回答。我们发现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

3. 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利用哈佛大学的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网络课程制作给课程设计者很多的可能性。比如,有些讲座我们选择在博物馆中录制,有些在图书馆中录制。形式上也包含各种不同的讲解模式。有些是教授讲解,有些是两位教授访谈其他在哈佛大学以及波士顿地区其他大学任教和访学的学者,还有一些是教授和研究生之间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利用3D扫描技术对哈佛博物馆的藏品扫描成像,使学生可以360度的在网上观察器物,比如商周青铜器 。我们还在课程中加入哈佛地理分析中心的WorldMap平台,教会学生利用我们准备的各种历史地理信息来发现问题和历史变迁的趋势。我们还在该中心的中国历史地理数据基础上,制作了从商代到当代中国的动态地图,使学生直接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疆域的变化轨迹,发现历史规律,同时把它放在与周边民族和政治体的互动关系中来看待。

4. 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相互借鉴。虽然ChinaX项目课程属于线上教学,但是,也十分注重对传统教学方式(即线下教学)中成功经验的学习。比如,我们试图在视频设计中融入线下教学方式中常见的文科教学的讨论形式。我们曾经录制教授和学生一起讨论历史文本的对话,尤其重视教授和学生观点不一致的内容,启发观者的思考。当然,与线下教学模式相比,线上教学在学生自我掌握学习的节奏和时间安排上,更有优势。同时,我们也把ChinaX的模块用回在哈佛大学的课堂教学里,把传统的讲座课程改成了翻转式课堂。什么意思呢?上课前,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视频、完成测验,然后再来到课堂上和教授进行讨论。目的是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从被动变成主动。

5. 网络教学产生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业进展的数据,这给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者提供了潜在的宝贵研究资料。教育学院的学者和研究生已经尝试利用我们的课程平台来设计有关教学法研究的课题和实验。

 

四、ChinaX项目的困难和挑战

ChinaX项目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已有的经验已经体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

1. 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自我测评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这不仅需要学术专家的投入,也需要教育专家的合作。

2.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像是ChinaX这么大的项目,需要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如何在保证网络课程的质量的同时,把非营利大型网络公开教育项目的建设变成一个可持续的项目?

3. 如何平衡大众教育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矛盾?

4. 管理上而言,要妥善保留课程制作所使用到的材料和不同的编辑版本,以便日后不断的修改和提高。

于文的讲座,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分析深刻,受到CBDB项目同事的一致欢迎和好评。特别是讲座中结合具体事例的讲解,使听众不仅对ChinaX项目的发展历程有了全面了解,而且对ChinaX项目优势和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本文已经于文同学审阅修订,谨致谢忱。)